心若向阳 路自芬芳——铜仁市奏响助残扶残时代新乐章
近年来,铜仁市残疾人事业坚持“平等、参与、共享”的宗旨,全市各行各业、社会各方努力消除障碍,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安居优居、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在坚守中收获,在担当中奉献,在新征程上续写芬芳。
2009年的一场车祸导致安久昌高位瘫痪,这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如今,安久昌家整洁明亮的安置房里,现代化家居家电一应俱全。
“没想到我们一家人还能在这里安居乐业!”昔日贫苦的安久昌,说起生活之变一脸欣慰。“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帮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了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还在家门口就了业。”
2001年,江口县闵孝镇闵家场村冉龙旭因病双目失明。自强不息的他后来出门打工学习按摩技艺,学成回家后,在闵孝集镇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生意并不乐观。
闵孝镇鱼良溪村支书杨再炼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村里在阳光幸福家园为冉龙旭专门设了按摩室,让他为家园里的残疾人按摩,每个月有800元的工资收入。
“去年9月,我入住阳光幸福家园,不花一分钱,还能挣工资。”冉龙旭满带笑容地说。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着“无手仍可顶天立地,无脚也能踏出致富路”感人事迹的洋溪镇冷水村张宣民夫妇,2015年用5万元“精扶贷”修建了三间简易圈舍,养牛创造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张宣民9岁时,不慎从树上摔下造成双手骨折,从而失去了双手。他的妻子廖春琼3岁时因左脚患血管恶性瘤被截肢。“每天早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牛儿还躺在圈舍里睡觉时,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张宣民坦言,他们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战胜了养殖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困难,走上了致富路。
养殖走上致富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三会溪村的杨胜强做到了。“10岁那年,我因为一场意外左臂截肢,出去务工特别不方便。”杨胜强说,2008年,在政府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流转土地700多亩发展牛羊养殖。
小小的牛羊圈舍慢慢发展壮大,杨胜强从新手小白变成养殖能手,在市、县残联就业基金的持续扶持下,建立了沿河中寨强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天然牧草放养300多只羊、100多头牛,每年纯收入可达20余万元。
走上致富路,不忘众乡邻。杨胜强在实现牛羊养殖规模发展过程中,带动了10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迎接生活的阳光,实现人生价值,过上美好生活。
1981年,刘元奎出生于碧江区瓦屋乡克兰寨村,10余岁患眼疾,22岁时不幸失明。“我在广东务工时,机缘巧合下结缘了盲人按摩技艺,随后一边在按摩店当学徒,一边学习按摩技艺。”刘元奎回忆道。
2007年,由于刘元奎父母身体原因,他回到铜仁开始创业。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刘元奎一家搬迁到碧江区灯塔街道矮屯社区,并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残联的帮助下,刘元奎多次外出学习专业的按摩技艺,还考取了高级盲人按摩师资格证,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既然我的人生变了,那就让他变得更有意义。”刘元奎微笑说,他不断传授技艺,共带了38名学徒。其中有人学成后,自己开店过上了美好生活。
“我右手粉碎性骨折,生活中遇到过一些困难,感受比较深。”碧江区坝黄镇苗哨溪村阳光幸福家园负责人艾昌元说,他的妻子杨玉仙是一名村干部,有一次入户走访时,看到一些残疾人无人照护,她心里很是感慨,于是萌芽了幸福家园建设梦。
2014年,艾昌元回到苗哨溪村创业,通过种植油茶走上致富路,当他的两个孩子陆续毕业参加了工作后,家里有了些积蓄,在区残联的支持下,去年6月,一座漂亮温馨的阳光幸福家园在苗哨溪村应运而生。
助残扶残,离不开全市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在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铜仁残疾人事业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各级残联为主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残疾人托养照护中心23所,床位696张,入住残疾人325人,释放家庭劳动力605人,同时让3065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享受到了居家托养照护服务。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