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力争实现区县全覆盖!铜仁市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示范点建设
2025年力争实现区县全覆盖!
为推进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开新局,近日,铜仁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铜仁市乡村振兴局印发《铜仁市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2022年至2025年,铜仁市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采取由点及面、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方式,在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所在行政村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示范点。
“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符合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落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一批铜仁市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示范点,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成果。”据铜仁市残联负责人介绍,该市将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示范点建设,2022年开始每年创建不少于3个市级示范点,同时,在落实省、市级示范点创建基础上,积极推进县级示范点创建,到2025年,力争实现每个县(区)建设一个县级以上(含县级)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示范点。
此外,为了突出示范点的典型性、代表性、普遍性,切实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该市还制定了《铜仁市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示范点申报标准(试行)》,申报示范点需实现“三个关爱”“四个坚持”“五个引领”。
三个关爱
——关爱残疾儿童少年。建立0-17岁残疾儿童少年档案,对有康复意愿的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在获取辅助器具适配、康复救助、家庭医生特色康复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的形式,对有入学能力和入学意愿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幼入学提供帮助。在开展关怀慰问中,优先考虑困难残疾儿童少年家庭。
——关爱重度残疾人。建立重度残疾人档案,帮助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优惠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在开展残疾人事业资金转股分红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中,优先或提高比例配置给本村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在开展关怀慰问中,优先考虑防贫监测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
——关爱“老残一体”家庭。建立“老残一体”家庭档案,对家中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及残疾子女的家庭,以及家中有60岁以上残疾人的困难家庭给予特殊的照顾。公益性养老服务资源优先满足失能、半失能残疾老年人需要,无法互相照顾的老年人和成年残疾子女可以共同入住养老机构。村“两委”要为有需求的残疾老人提供访视、照护服务。在开展关怀慰问中,优先考虑“老残一体”家庭。
四个坚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和群众主体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群众主体协同作用,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尊重残疾人主体地位,残疾人事务管理民主规范,群众参与积极性高。
——坚持集成性和示范性。对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要求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标准,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促进残疾人工作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五个引领
——以产业兴旺引领残疾人就业创业。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经济实体,安置带动就业或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通过劳务输出等形式帮助残疾人或家庭成员就业,且保证每名就业人员年收入不低于6000元,通过各种形式最终实现本村残疾人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残疾人,帮助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脱贫残疾人就业。积极引导有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
——以宜居生态引领残疾人便利生活,在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统筹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村内道路建设要能确保残疾人无障碍出行,将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及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实现符合条件的、有需求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以文明乡风引领残健共融。将扶残助残纳入“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户”“文明家庭”创建的考核标准之一,培育扶残助残文明乡风。通过志愿助残、文化进社区及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社会扶残助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文明社会氛围。
——以有效治理引领提升服务残疾人效能。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纳入村委会工作事项清单,健全村级残疾人协会,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且保障待遇。通过基层组织建设、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应救尽救”,实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幼儿)予以资助,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为有需求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访视、照护、托养服务,公益性养老服务资源优先满足失能、半失能成年残疾人需要。
——以共同富裕引领残疾人幸福指数。强化残疾人社保救助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达到100%,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代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达到100%。通过社会救助、产业带动、就业增收、利益联结等,多形式、多渠道保障农村残疾人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