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有张“网”,“兜”出满满幸福感!

“住在这里,不仅吃饭、就医不用愁,活得还有尊严。”安佳明谈起住幸福院以来的感受,一脸幸福地谈了起来。

在他看来,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成为事实了。

24岁的安佳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乡菜元村人,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知去向,从小跟爷爷长大,因患血友病导致左腿腐烂不能行走,长年卧床。该县残联了解这一情况后,把他送到印江济仁康阳光幸福家园,经过大半年的细心照料和医护,如今能依靠拐杖行走了。

筑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铜仁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标准、鼓励引导就业、精准救助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如今在铜仁,像安佳明这样享受到救助体系红利的特殊群体救助关爱保障已全面落实。从去年数据显示,全市特困供养对象1.31万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1.6亿元。

如何给予困难群体全方位的关怀?怎样让政策变得更有温度?

铜仁市扎实开展低保年度核查,坚持“实事求是”“应算尽算”,防止人为抬高或降低人均补助水平,切实做到不漏项、不缺项,确保保障待遇既能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又能与实际生活状况相符,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下,核查后全市现有城乡低保对象113204户266943人。在原保障对象基础上新增8825户21624人,退出23155户58551人。

同时,全市建立完善防贫监测预警机制,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与扶贫(乡村振兴)部门易返贫致贫人口数据开展定期比对,对未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的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大病、因灾、重残、失业、监测户、边缘户等致贫返贫风险人员,逐户核实、逐户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者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对经核实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建立台账,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发挥着“兜底中的兜底”功能。为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我市加大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力度,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托底功能,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以及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去年我市实施临时救助1.53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938.8万元。

“现在政策好,看病不需要东奔西跑了,小病啥的就在村卫生室就解决了!加上现在有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是让我们随时掌握自己病情动态。”前不久,家住思南县翁溪镇余林村的村民王庆香头痛病犯了,打电话给签约医生,不一会药就送上门了。

不让“病根”变“穷根”。近年来,我市把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问题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建立了30分钟医疗服务网络,投入15亿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每个乡镇办好1所卫生院,每个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目前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群众真正在家门口就能就医看病。

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压在群众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为扶持大病患者,我市建立起了重特大疾病"政策补、商业补、防疫补"长效机制,“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出台解决了这个老大难,基本实现"有病愿看报销快、市级统筹报销多、商业再保报销高、特殊人群有救助、因病治贫有防范"目标。

不仅如此,我市还探索建立“养、医、护、扶”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四级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59.75万元建设残疾人阳光幸福家园及农村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照护基地,使3000多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享受到居家托养、日间照料服务。

民生连着民心,一系列举措为改善民生按下“快进键”。截至去年底,全市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至645元/月,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至4560元/年,为3032个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发放保障金3236.86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6812.07万元,发放高龄老年人生活补助3633万元。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