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快速办 鉴定“送到家”——铜仁工伤保险贴心服务暖人心
“真的方便!出院时不用交费,我还在住院就认定工伤了,在家养伤就领到了工伤待遇。”回忆起2019年那次工伤经历,刘女士不住地赞叹。
刘女士今年56岁,是铜仁市某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安排,2019年3月,刘女士担任市驻思南县鹦鹉溪镇脱贫攻坚督导组组长,进驻思南县鹦鹉溪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6月20日晚8点,刘女士按照上级指示,在村里抽查驻村工作队队员到岗和工作开展情况,抽查结束后,已是晚上十点,刘女士准备回镇里办公室加班梳理当天检查发现的问题,从村里返回镇上办公室途中,因天黑路不好,刘女士不慎摔倒,导致左脚左侧跟骨粉碎性骨折。
刘女士住院后,其所在单位向铜仁市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铜仁市人社局立即进行调查核实,根据相关规定,对刘女士本次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
“医生说我的脚要消肿了才可以动手术,我还没有动手术,我的工伤认定就办好了。”刘女士说,出院时自己原本还需交几千元治疗费,认定为工伤后,市社保局工作人员主动电话告知已实现工伤医疗联网结算,出院时凭《贵州省工伤保险参保职工就医告知书》在医院结算窗口即可享受工伤医疗费联网报销服务,改变了以往自行垫付工伤医疗费,再到社保部门手工报销医疗费用的繁琐模式。
刘女士“少跑路、不垫资、报销快”的经历是铜仁市人社局依法维护工伤人员合法权益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为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和享受工伤保险政策,铜仁市人社局采取多项有力举措,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工伤保险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切实维护了广大职工和用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工伤认定环节中,以前申请工伤认定需要先到人社部门咨询,再准备申请材料,提交材料不齐或有问题的,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得“重复跑、多头跑”。如今,市人社局部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通过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公开工伤认定工作流程、服务指南、工伤认定一次性告知书,工伤申请人可以上贵州省政务服务网查看工作认定服务流程,无需到人社部门现场咨询即可全面了解申请工伤认定流程。同时为申请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市人社局通过资源整合,在市政务中心设置了“人社服务窗口”,全面推行一窗办理、一站式办结的工作制度,申请人在政务服务窗口完成工伤申请、文书领取程序,改变以往服务窗口和工伤认定经办科室业务分办方式,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市人社局全面使用工伤认定信息系统,工伤认定业务通过系统进行线上办理,规范了工伤认定流程,提高了工伤认定效率。
在工伤赔付环节中,劳动能力鉴定是针对工伤职工因工伤残程度的鉴定。工伤认定是定“性”,而劳动能力鉴定则是定“量”,它不仅关乎工伤职工享受工待遇的多少,更关乎企业能否在和谐的劳动关系中有序运行。为此,市人社局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在正常开展劳动能力鉴定的基础上,探索劳动能力鉴定“送上门”、鉴定现场“搬到家”等暖心鉴定服务。
“在申请受理环节,以往劳动能力鉴定必须要本人现场申请,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到现场的,须由直系亲属现场申请,前前后后算下来,至少要跑三趟。”铜仁市劳动能力鉴定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方便工伤职工,铜仁市劳动能力鉴定所通过区县属地提交材料、邮寄提交材料等方式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工作时限,让工伤职工少跑路。
针对伤残严重、行动不便等特殊工伤职工,铜仁市劳动能力鉴定所充分考虑工伤职工的实际困难,不定时组织专家开展上门鉴定服务,或联合区县相关部门举办区县鉴定专场,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针对在省外的工伤职工,则委托所在地劳鉴委进行现场鉴定,给出鉴定意见。“大部分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职工对劳动能力鉴定不太了解,我们了解情况后,会主动告知是否需要申请停工留薪、辅助器具配置等附加项目。”工作人员表示,在现场鉴定时,工作人员还会结合鉴定职工情况给出鉴定项目建议,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鉴定结论作出后,家住两城区的职工,需要到铜仁市劳动能力鉴定所领取,家住两城区以外区县的,则由区县工作站负责结论送达,最大程度上让鉴定职工和用人单位少折腾、不折腾。
“工伤赔偿是发生职业伤害后的救助措施,不能挽回失去的生命和复原残疾的身体,从源头上预防工伤事故发生,能更好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工伤预防作为工伤保险优先事项,从源头上消除工伤事故隐患,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这是工伤保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人社局工伤保险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铜仁市人社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工伤预防优先理念,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工伤预防知识,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开展工伤预防能力培训,推进工伤预防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维护劳动者健康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