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为了残疾人生活更有尊严
为了残疾人生活更有尊严
铜仁市未来五年残疾人工作主要目标和任务
《铜仁市残疾人困难临时救助办法》《铜仁市残疾大学新生助学补助暂行办法》《铜仁市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办法》《铜仁市残联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暂行办法》……五年来,铜仁一个又一个涉残利好政策陆续出台。
每年有 3 万多名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4 万多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4 万多名重度残疾人全额或部分得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补贴,20928 户重度残疾人家庭享受无障碍改造福利……五年来,铜仁“普惠加特惠”助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铜仁市残联党组书记周迪助残日慰问残疾人家庭
铜仁市残联理事长胡光荣助残日慰问残疾人家庭
全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发展到 6 所,累计为残疾人提供59995 人次精准康复服务,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3400 人次;全市建成农村残疾人托养中心 23 所;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 5437名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9664 名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五年来,铜仁各级残联组织从残疾人最关心的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等基本民生需求入手,实施系列扶残助残惠残项目,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拓展。
100 名残疾人以上社区先后建设 33 所阳光幸福家园;创建 6 个省级易地搬迁残疾人示范安置社区、31 个市级易地搬迁残疾人示范安置社区;创建 4 个省级社区康复示范站、6 个市级社区康复示范站;引进适合残疾人工作的代工项目,为安置社区残疾人就近灵活就业提供便利……五年来,铜仁各级残联组织着眼于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残疾人服务阵地覆盖、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安置社区残疾人后续服务持续深化。
过去五年,铜仁市各级残联切实履职尽责,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体、维权等工作,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生活不断改善、残健融合不断强化,全市残疾人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如期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事业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的格外关心和格外关注。”铜仁市残联党组书记周迪表示,未来五年,铜仁市残联将坚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着力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残疾人事业融入乡村振兴、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夯实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大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向现代化迈进,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残疾人事业如何继续推进?未来五年,铜仁残疾人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到本届任期末,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就业获得比较充分的保障。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无障碍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在前不久召开的铜仁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新当选的市残联理事长胡光荣代表理事会给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蓝图已擘画,逐梦唯有笃行!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铜仁市残联铆足干劲。
推动残疾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残疾人工作开新局。
——开展防贫监测和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易返贫致贫残疾人纳入监测范围,对易返贫致贫残疾人和新致贫残疾人及时落实帮扶措施。
——做好易地搬迁残疾人综合服务,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搬迁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强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加强对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安置和寻亲服务,做好对符合条件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减轻困难残疾人医疗费用负担。加强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急难救助。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率。
——提升残疾人福利待遇水平。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逐步建立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和乘坐市内公共交通优惠政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进城务工残疾人家庭优先配租公租房,不断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城镇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统筹考虑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安装。
——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以及按比例就业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服务、补贴奖励等相关资金投入。深入开展残疾人创业就业行动。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费优惠、政府优先采购扶持政策。加大辅助性就业机构支持保障力度,组织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近就便从事生产劳动、进行职业康复。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建设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加强和改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开展“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就业服务,开展“就业援助月”“残疾人就业帮扶”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
加快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
——持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签约医生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个性化签约服务。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确保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加强社区康复工作,积极创建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站(点)。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完善全面康复业务布局,充实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等服务功能。优化辅具适配服务。建立完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网络,实施精准及时有效的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及医疗、康复、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教育、就业、托养机构开展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建立残疾预防机制。深入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新生儿疾病和未成年人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加强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
——提升残疾人教育文体服务水平。推进融合教育,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开展残疾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或有条件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支持地方高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残疾人积极参加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基层建立残健融合的文化服务主体,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为盲人、聋人提供无障碍文化服务,配备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和阅听设备。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实施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普及适合残疾人参加的康复健身体育活动项目,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提升残疾人健康健身理念。
——发展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建立残疾人托养照护体系,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邻里照护、日间照料、集中照护、集中托养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托养机构,支持发展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就业年龄段(16—59 周岁)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完善残疾人服务功能,接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入住养老机构。
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
——提高残疾人事业法治化水平。落实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关于保障残疾人的要求,推动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创新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权益维护。继续开展残疾人学法用法专项活动,将残疾人纳入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对象,对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培养助残公益律师队伍,开展志愿助残法律服务行动,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完善残疾人信访办理机制。落实平安铜仁建设要求,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将残疾人信访接待工作纳入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内容,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发挥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网络信访平台作用。加大涉残重大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新建设施严格执行《无障碍通用规范》等标准。在乡村建设行动、城市更新行动中统筹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同步开展无障碍改造。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社区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设施、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等加快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继续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将农村无障碍环境改造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内容。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和监督使用,保障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等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在政务服务窗口、金融业、商业等重点服务行业开展手语培训推广手语。
“各级残联承担着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任务,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胡光荣表示,在为残疾人做好服务的同时,还必须着力加强残联系统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责。
针对未来的发展,胡光荣说,要视广大残疾人为亲人,满怀对残疾人朋友的深厚情感,肩负为残疾人服务的千斤重担,立足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奋力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广大残疾人生活得更有体面、更有尊严,更加殷实、更加幸福。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