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王昭权:有信心,变得更牛

提起王昭权,村里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他每天起早贪黑,像一匹永不疲倦的“骡子”,不是在放牛,就是去山上割草。他的双手因为承载了更多的使命,显得尤为粗壮,满是老茧的大手与瘦小的身躯极不匹配,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沧桑的烙印,但他整个人看上去却精神饱满,坚毅的脸上也显露出自信的光芒。

小时候的王昭权树上摸鸟、溪里摸鱼……与其他孩子一般淘气。可是6岁那年,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从此只能依靠双手在地上爬行。

1690794427267561.jpg

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中的王昭权。

看到小伙伴们都背上书包走进学堂,王昭权既羡慕又渴望。软磨硬泡下,父母终于同意让他上学,但前提条件是要自己“走着”去上学。

为了能上学,王昭权狠练爬行。他的手由于长时间杵在地上行走,被磨得血肉模糊,从最初缓慢前行到后来与正常人无异,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可以自己上学。谈起这位特殊的学生,王大伦老师记忆犹新,“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王昭权总是按时到校上课,比别的同学更加努力刻苦,成绩也名列前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王昭权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了。

四坳村里面没有中学,最近的沙子坡镇中学距离四坳村9公里,沟谷纵横,还要翻越高山,平常人也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接到中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王昭权失眠了。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父母日益苍老,自己又腿脚不便……一连串的问题在王昭权的脑子翻腾,最后王昭权选择了放弃。学校不上了,但生活还得继续。王昭权与父母一起,依靠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等来养活自己,这样的日子过得平淡如水,却也练就了他“不管什么东西放背上都不会滚下来”的硬本领。

2010年,随着农村书屋项目的实施,四坳村迎来了大量的书籍。一向喜欢学习的王昭权一头扎进书屋,学习药草识别、种植养殖技术等知识。眼看着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王昭权也在思考自己还能干点什么。“养牛比种地轻松,不需要太多劳力,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牛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需求量不减反增,再加上弟弟是兽医,可以进行卫生防疫方面的指导。”经过反复思考,王昭权决定养牛。

1690794462159046.jpg

储备牛草中的王昭权。

四坳村地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边缘,草料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2012年打定主意的王昭权东挪西借凑了几万元钱,买了10头牛,他把书本上学到的养牛知识与环境要素结合起来,采用“放养+圈养”模式,并防患于未然,给自己的小牛上了保险。哪儿有勤奋,哪儿就有回报。一年后,6头牛出栏了,王昭权不仅还完了欠债,还略有盈余。

2015年,王昭权因残疾被列为兜底扶贫户,享受多项精准扶贫优惠政策。但他仍然继续养牛、种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的生活,早日脱贫,不给家人和社会拖后腿。

2017年,在精准扶贫贷款的帮助下,王昭权扩大了养殖规模,将牛的存栏数上升到了13头,每年靠养牛收入2万余元。第二年他就主动向当地政府递交了脱贫申请书,镇里考虑到王昭权年龄渐长,身体状况也不似以前,把他的出列评估时间推迟到今年年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特别是前不久,王昭权接到通知,将以残疾人代表的身份参加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为了既能参加会议,又不影响圈里的牛成长,王昭权比往常更使劲,提前备足了牛草。

“人们说我很‘牛’,听完大会报告后,完全有信心今后变得更牛!” 王昭权说道。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