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洪良:以水为伴!单手划出人生最美“蝶变”
今年10月25日,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游泳赛场,S8级男子100米蝶泳比赛即将打响。
随着裁判一声哨令,8名参赛选手犹如离弦之箭窜入水中,其中一名身着红色泳帽,单手划水的选手和其他选手齐头并进,游了20米左右,以微弱优势领头,接着被身后选手追平,接近50米时被身后选手先一步转身反超,此后继续被领先,在比赛只剩最后15米时他奋起加速直追,最终实现反超,最终以0.37秒的优势率先触壁,夺得金牌。
这名独臂青年就是残疾人运动员伍洪良。
今年28岁的伍洪良,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宋家坡村,家里有兄弟姐妹4人,伍洪良排行老二,以前一家六口生活在一个老旧的木房子里,日子虽然艰苦但是过得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伍洪良6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重担落在了母亲刘兰珍身上,日子过得更紧凑,有时全靠亲戚接济,这里送几包肥料,那里给点种子,才能坚持下来,穷人孩子早当家,伍洪良和大哥开始慢慢为母亲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9岁那年,伍洪良上山割猪草,一时脚滑不慎从山坡上滚落,将左手摔伤,当时并没有感觉过多,只觉得有点疼痛,由于条件有限,就在村里找了个赤脚医生简单处理。
过了一周左右,伍洪良渐渐感觉左臂开始疼痛,并且一天比一天强烈,送到医院后医生查看伤口,发现化脓严重,部分肌肉神经坏死,只能选择截肢,不然还会危及生命。
在生命面前,一只手已经不重要了,保住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刘兰珍强忍住内心的
悲痛,在手术室门口无奈签下“同意”两个字。
保住了命,但是没能保住自己的左手,刚截肢的那段时间,伍洪良每个晚上都睡不着,手术过程打了麻药,可麻药过后,肢体被截除的末端神经带来的疼痛更加猛烈。每天晚上自己又不能翻身,偶尔睡着一会,也会在疼痛中惊醒。
休养一段时间,伍洪良开始回到学校上课,因为少了一只手,被班里调皮的学生欺负,还给他取外号“一只手”,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伍洪良回到家没有在她面前掉过一滴泪,每天放学回到家就把自己一个人锁起来。
渐渐地,在同学的嘲笑和异样的眼光中,伍洪良慢慢变得很内向,总是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交流。
有一天,刘兰珍听到省里招残疾人运动员的消息,就鼓励伍洪良去报名,学习一技之长,伍洪良跟着舅舅坐上前往贵阳的客车。
伍洪良开始报名是参加田径队,在经过几轮试训后,成绩不是很理想,又打算去游泳队试试,好在成绩不错,10岁不到的他成了贵州省残疾人游泳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
训练很艰苦,也很枯燥,伍洪良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下来,转身、吸气、换气、保持平衡,伍洪良练得很吃力,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文化知识,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基本一个月只和家里联系一次。
每次通话都感觉儿子很累,说话声音比较弱,有时候一天训练下来体力不支,作为父母还是很心痛,但是为了儿子有个一技之长,为了他的未来,作为父母,只能无条件支持他。
10岁的男孩正是贪玩的时候,年纪太小再加上想家,没办法只能先将他送回家。看着母亲在家里忙前忙后,伍洪良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家里条件就不好,截肢住院也花了不少钱,家里已入不敷出,看着母亲辛勤操劳,伍洪良决定振作起来,在家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走,逃避不是办法。过了大半年,11岁的伍洪良再次告别母亲,又踏上前往贵阳的旅途,回到游泳训练中心。
由于之前的逃避耽误了训练,回队后伍洪良更加铆足劲练习游泳。在一次训练中,没有控制好身体的平衡,导致成绩没有队里的女生好,被教练训斥,伍洪良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很大打击。
从那天起,他每天反复练习,直到训练达标。“这件事情也让我认识到,训练是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一定不能懈怠,优秀的成绩是需要靠自己努力争取的。”伍洪良说。
就这样,伍洪良一直以池为场、以水为伴,除了假期就是训练,先后辗转省内外各个训练基地,练就了一身本领,多次在比赛中获奖。
如今,伍洪良学习游泳已有18个年头,蛙泳、仰泳、自由泳、蝶泳等项目均有涉足。
2006年,伍洪良第一次参加比赛,作为一个年轻小将,仅拿到了第六名的成绩,和前面略有落差,这是伍洪良第一次认识到和外面运动员的差距。
兜兜转转多年,连续参加多次比赛,都没有获得金牌,教练对他的评价也慢慢转为中等,伍洪良又开始陷入自闭,状态也比之前松懈了很多,慢慢地减少了训练。2015—2018年,他找了份游泳教练的工作,带带学生打发时间度日。
2018年初,新上任的贵州省残疾人游泳队教练周广慈找到伍洪良,希望他归队,之前两人便有过交集,周广慈对伍洪良印象很好,觉得加以苦练,能够取得好成绩。
周广慈根据伍洪良的身体条件,为他制定了系统的蝶泳项目。在竞技游泳的四项泳姿中,蝶泳需要较好的上肢力量和腰腹部力量,以及较强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具有一定的难度。运动员需要将力量与柔美精准结合,配合躯干协调地做波浪动作,快速地穿行在浪花之中。
由于游泳比赛换了新规则,伍洪良就从零开始,从基础训练开始,训练力量和柔韧。
此时,伍洪良已经24岁了,身体发育比过去成熟了很多,身体素质方面早已远远高于当初的自己,每天按照教练的安排训练,一年以后,伍洪良不仅习惯了新的训练方式,实力也迎来爆发性提升。
2019—2020年,伍洪良参加比赛成绩稳定在前三,也拿到了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资格,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位“独臂小伙”。
为了参加本届全国残奥会,伍洪良准备了一年的时间。他来到位于清镇的游泳训练基地,跟着健全人游泳队一同进行训练。
“我们的训练从每天早晨8点开始,陆地训练结合水上训练,每天游泳的米数差不多在1万米以上。”伍洪良说,跟着健全人训练,有压力也有动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2021年10月,在陕西西安奥西中心游泳馆,伍洪良跟着其他参赛选手一起进入赛场,候场、整装、热身……一切准备妥当,他淡定地站在起跳台上,伴随着“嘟”的一声,他迅速跃入水中。
划水、蹬腿,伍洪良动作矫健,就像鱼儿一样穿梭在水里。在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的游泳赛场,伍洪良以1分2秒21取得了“金牌”。
当看到伍洪良拿下金牌,教练周广慈并不感到惊讶。“这是他多年坚持努力的回馈,是他付出所得的收获。”经过几年的相处,周广慈认为伍洪良现在对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意志也更为坚定。
“在多年的训练中,我也有过退缩和放弃的想法,尤其是比赛失利的时候,就像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似的。”伍洪良说,每当面对这些状况时,教练会耐心开导他,队友们也给予他鼓励与支持,引导他及时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训练,朝着继定目标努力。
2022年,伍洪良状态最佳,在亚运会测试赛上拿下了2金1银的好成绩。
今年二月,春节来到,在北京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一群残疾人运动员依旧在火热地训练。为了备战二月的世界残奥游泳系列赛澳大利亚站、轮椅网球团体世界杯等国际赛事,中国残疾人游泳队、轮椅网球队在春节期间依然开展集训,助力运动员调整运动状态,提高竞技水平。
队伍中就有伍洪良,今年春节是他头一次没有回家,正在为比赛而奋力练习,并在比赛时拿到了银牌的好成绩。
没有比赛时,伍洪良也会偶尔放松一下,抽空参加驾驶培训,目前已经拿到了驾照。
4月,伍洪良由于表现优异,成绩突出,成功入选国家队。10月,在杭州举办的亚残运会中,伍洪良再次拿到了好成绩,并获得了参加2024年残奥会的资格。
“很开心、很激动。”得知儿子拿到了金牌,远在铜仁的刘兰珍高兴得一晚上都没睡着,因为她还知道儿子出国去巴黎,代表国家比赛。
“希望他尽最大努力,多拿金牌,为国争光。”刘兰珍说,毕竟跟儿子隔得很远,每次只能在电话中全力支持他,为他加油。
亚残运会结束后,伍洪良回家看望母亲,亲朋好友得知消息纷纷上门祝贺,老家的房子早已从破旧的木房变成了小楼房,兄弟姐妹都已成家,生活越来越好。
在家待了三天,伍洪良就告别母亲回到北京,投入紧张的训练,备战第二年的残奥会,尽管他在国家队年龄有些偏大,但他却有着非常好的心态。
凌晨时分,体育馆的灯还亮着,泳池表面泛起波纹,一个个身影来回穿梭,冒出水面后露出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一天的训练后,伍洪良和队友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加练,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练习。
“10岁的时候通过选拔进省队,那时候还不怎么会游,开始比较困难,不会游的时候看到别人游在你前面就特别烦,就觉得自己不会游泳,特别伤心,现在就是想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快的那个人。”伍洪良说,现在他的目标就是备战残奥会,为国争光。
游泳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选择成为残疾人运动员是无奈之举,那么现在伍洪良对于游泳的执念已经深入骨头,他不再纠结于过去的成绩和训练、比赛、荣誉,他每天一次次入水,单手划出优美的蝶姿,这就是他的生活,他觉得选择这条路即使很苦,但是很值得。
从11岁到28岁,伍洪良参加大大小小上100场赛事,80余枚奖牌是他跨过一道道“坎坷”的见证,也是他追逐远方的动力与希望。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