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宣民:要养就养“品质牛”
上坡、喂草、翻料……尽管自身残疾,但他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头,日复一日地认真做着每一道工序,他的牛被精心饲养得个个毛色顺亮、格外壮实,他就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冷水村的张宣民。
由于9岁时不慎从树上掉落,摔伤双手,没有及时就医,失去手肘关节以下的部分,但一路以来张宣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缺陷向命运低头。
2010年,他作为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先后参加全省、全国比赛屡获佳绩,一块块奖牌、一张张证书的背后都饱含着他艰辛的汗水与付出。
2011年,他与失去了左腿的廖春琼在参加全省残运会训练时相识相爱,并步入婚姻殿堂,育一儿一女。2016年,从省队退下来后,一家小孩的学杂费、父母的赡养费等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都压在张宣民身上,面对困难,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肉牛养殖,特申请5万元精扶贷,修建三间简易圈舍、购买肉牛5头,夫妻俩凭着两只手、三只脚走上“牛”路子,养活一家六口人。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开始养牛时,张宣民与妻子并没有经验,但是他刻苦好学,善于观察琢磨,在空闲时间就扎进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国家政策和养牛技术,他还积极向周边的养牛大户和畜牧站专家请教,终于找到了养牛的门道。
“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开始忙活,一早就要去坡上放牛、割草料,晚饭前再去坡上把牛赶回来,到牛场里清理牛粪、拌饲草、磨玉米粉。”张宣民回忆起养牛的过程。为了保证全生态喂养、确保牛肉的品质,背着背篓的张宣民和拄着拐杖的妻子常常克服手脚行动不便翻山涉水带来的疼痛,把牛赶进山林吃野生草,回来还要同心协力打上一大捆牛草,扶上背篓运送草料,留给牛晚上吃。遇到下雨天,他们经常被淋得像两只落汤鸡,路陡地滑时常常摔得遍体鳞伤,却仍然在咬牙坚持。
2022年,洋溪镇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点肉牛养殖项目,建成占地面积800平米、存栏肉牛60头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张宣民与冷水村集体签订合同,进驻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从刚开始的几头牛慢慢扩大到现在的40多头牛,我们要更加努力把牛养好,带动周边残疾朋友和养殖户一起致富。”张宣民说道。
养殖规模变大,但是对品质的追求不能变。“要养就要养品质牛”是张宣民一直秉持的信念。“日常喂养中,除了给牛喂玉米杆,还要适当添加干草、稻草等饲料,增强牛的食欲、促进消化。”张宣民说。
牛养得好,买牛客户自然也是源源不断。“张宣民已经成了村里的‘土专家’,经常把掌握的养殖技术分享给我们,而且他的牛肉品质好,每次赶场的时候牛肉很快n便销售一空。”冷水村养殖户刘德忠如是说。
凭借养殖规模的扩大,张宣民养的牛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还将销售市场扩大到市里面。“在赶场天,我们会在洋溪镇上卖,满足本地人的需求,平时也会销往铜仁菜市场、餐馆等,让大家尝到我养的牛的味道,吃得放心、买得安心。”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张宣民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持续用优质的养殖方式,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持续增收。谈到未来规划,他希望,“我的‘品质牛’能够持续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为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牛肉,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品尝到家乡的美味”。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