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琼:一个残疾人家庭的重生路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用两只手、三只脚,同心协力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抗争,走出了一个残疾家庭的重生路和幸福路。他们就是廖春琼和张宣民夫妻。
小时候,廖春琼因为生病失去了腿,张宣民因为意外事故失去了双手。由于身体上的残疾,他们总会遭受到不一样的眼光和嘲笑,但这些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廖春和张宣民都十分喜欢游泳,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为了一名游泳运动员,这也成了他们日后相识相爱的契机。
2008年,夫妻俩分别代表铜仁市和黔南州参赛,在这次运动会上,廖春琼坚强乐观的精神吸引了张宣民,随后他们相识、相爱,步入婚姻的殿堂,组建了一个小家。结婚后,夫妻俩又辗转到过广州等地打工,但是因为身体残疾,家里又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他们最终选择了回家创业养牛。
回乡后,廖春琼和张宣民的生活开始围着牛转。夫妻俩一个没有手,一个没有脚,开始养牛时十分艰难,后来他们摸索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干活方式,由廖春琼在地里把草割好、捆好,把草料放在张宣民背上,等他把草料背到牛圈后,廖春琼又把草料打细喂牛。
养牛是一个十分辛苦的活,几乎一刻也不能离人。由于手脚不便,摔倒磕伤对于廖春琼夫妻来说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雨雪天气,路陡地滑,夫妻俩常常摔得遍体鳞伤,仍然咬咬牙、爬起来背起草料去喂牛。家人看见他们狼狈的样子,都劝他们放弃养牛,选择其他更轻松的工作。
“在运动场上只有不断重复地训练,不怕苦不怕累,我们才能拿到奖牌,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对于家人的劝说,廖春琼选择说不。也正是被她的这份坚持所感动,家人不仅不再反对,还经常到牛场帮忙。在这样起早贪黑、周而复始中,廖春琼夫妻通过养牛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2014年,廖春琼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破烂的老木房子里搬进了镇里,居住环境、医疗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借着政策的红利,他们又申请了“精扶贷”,新建了三间圈舍,扩大了养牛规模。
规模扩大后,牛数量多了,技术却不够用了,廖春琼夫妻俩亏了不少钱。洋溪镇政府得知他们的情况后,经常安排农技站的专家到他们家的养牛场里进行技术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夫妻俩逐渐摸清了养牛的门道,养的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壮实。
随着廖春琼夫妻养牛规模的扩大,洋溪镇政府把一座500余平米的闲置养猪场改建成养牛场,低价出租给他们发展养牛产业,并帮助他们申报注册“家庭农场”,在政策、资金、项目方面给予了不少支持。现在,廖春琼夫妻的养牛场有肉牛40余头,去年出栏了16头牛,收入可观。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廖春琼夫妻的牛场越做越好,生活越过越红火。夫妻俩决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困难家庭和残疾人,他们长期聘请了几个精准扶贫户和残疾人在牛场做活,并向周边群众收购草料和散养的牛,教授父老乡亲们养牛小妙招,成了村里有名的“牛哥”“牛姐”。
无手也可顶天立地,无脚也能踏出幸福路。正是由于廖春琼和张宣民夫妻俩的自强不息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美。2023年,廖春琼和张宣民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