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莞铜残联共建阳光幸福家园 铺就特殊人群幸福路
精美的藤编,鲜艳的仿真花,各种充满时尚元素的手链……这些精致的产品,都出自万山区丹都街道龙生社区残疾人朋友之手。
近年来,铜仁市残联坚持以提升“阳光幸福家园”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助残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不同规模、形式和满足不同需求的“阳光幸福家园”,实现了“阳光幸福家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不断升级蜕变。
位于龙生社区的“阳光幸福家园”,是莞铜共建项目,建设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49.5万余元,主要服务搬迁残疾群众,覆盖周边残疾人460余人,引入专业助残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日常的康复训练和理疗,同时还开展基本生活常识讲解、手工培训等课程,方便残疾人就近参与社会生活。
2022年,龙生社区迎来铜仁市西部片区群众搬迁,为做好残疾人群众的后续服务,需要建设“阳光幸福家园”,东莞市残联联系到爱心企业家许绍伟,争取到40万元资金,铜仁市残联出资9.5万,在两地携手下,龙生社区阳光家园快速落地并开始运营,为残疾人群众做好保障。
宽敞明亮的房间,各种崭新的康复健身器材整齐陈列,园内还设置了综合服务室、文化娱乐室、康复训练室、就业培训室、心理疏导室、图书阅览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用房。
为让搬迁残疾人群众对新家园产生归属感,龙生社区“阳光幸福家园”紧紧围绕决战决胜残疾人脱贫攻坚、惠残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知识等开展宣传教育,激发残疾人群众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我们计划将该阵地打造成为政策宣传、康复训练、就业培训、文化娱乐、功疗服务、心理疏导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让周边残疾人有更多更好的获得感、幸福感。”万山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杨天勇介绍。
在帮助残疾人过程中,铜仁市残联立足实际,联合万山区残联+社区残疾人协会,引导有意愿的残疾人参与特色工艺品制作,为他们提供仿技艺培训,先后帮助200多名残疾人灵活就业,实现了“帮扶一人、温暖一家、带动一片”的社会效应。
“我们在‘阳光幸福家园’里还配备了一条简易的手工编织生产线,让他们不出社区就可以得到就近就业的机会。”龙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杨胜米说。
龙生社区居民李显蓉是这条手工编织生产线上的第一批工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做康复训练,空闲的时候还能学学手工,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挺好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7月,万山区残联和乡村振兴局联合为龙生社区居民送去一场就业技能培训。
许平是旺家花园社区搬迁居民,家里人身体不好,无法外出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思考,自己决定做手工产品,几经波折,终于小有起色,今年更是拿下好几个大单,需要人手的她将目光放在了万山区内各搬迁点,通过和万山区残联沟通协调,目前已经为5个社区的残疾人提供1000余灵活岗位。
“楼上安居,楼下就业,小孩就在社区内上学,有空就来阳光家园和其他人一起聊聊天,做做手工产品,补贴家用。”杨胜花一边学习串手链一边告诉记者,动作越来越流利,几下功夫,就做好了一条。
龙生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吕冬梅介绍,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分包职责,通过入户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按照“一人一档”建立了详细信息,记录其残疾类别、康复需求、文化程度、有否特长、就业意愿,做到了底数清,更好地、更精准地为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残疾人群体相对集中,为了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我们将继续积极与东莞市残联对接,争取东莞市残联和东莞市社会力量支持,将各项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落到实处,为残疾人群体谋取更多福利,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铜仁市残联党组书记周迪说。
温馨周到的服务,织牢织密了残疾人服务保障网,为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创造自我价值带来了温暖阳光,铜仁市残联将继续乘着“莞铜协作”东风,持续增强着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