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喜憨儿”洗车中心,藏着对特殊群体的温柔托举

在铜仁万山区万和新城A区,一家特殊的洗车中心悄然成为城市温暖的印记。作为全国第五十家,贵州及铜仁首家“喜憨儿”洗车中心,这里不仅承载着洗车服务的功能,更托起了五位残疾人的就业梦想,也见证着社会对特殊群体接纳包容的温情故事。

4_副本.jpg5_副本.jpg

  “喜憨儿”是对心智障碍群体的通称。这个词语中,“喜”字旨在取代“惜”字,寓意着走出疼惜的阴影,为这些孩子规划出喜悦与尊严的未来;“憨”字则替代了“笨”字,以亲昵的称呼替代了责备的语气;而“儿”字则强调了他们永远纯真的孩子气。 据了解,这一群体涵盖了自闭症、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脑瘫等患者,根据相关统计估算,我国大约有1200万—2000万名心智障碍者。由于智力上的障碍,他们往往无法像普通人那样正常工作和生活,只能在家人的细心照料下成长。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在常人眼中似乎难以融入社会的群体,却通过开设“喜憨儿”洗车中心这样的创新方式,诠释了自身价值的所在。尽管他们的实际就业率低于5%,远远低于肢体残疾、视力听力障碍等弱势群体,但喜憨儿洗车中心的诞生,无疑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生活道路。

6.jpeg

走进喜憨儿洗车中心,两个洗车位虽不宽敞,却充满活力。身着统一工作服的残疾人洗车工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来自梵净山社区的杨祥,动作稍显迟缓却格外认真。他仔细地擦拭车身的每一处角落,连车门缝隙、轮毂边缘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都不放过,用海绵反复清洗,再用毛巾擦干,眼神专注而坚定。通过一名洗车工带一名残疾人协作的方式,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洗车,虽然速度稍慢,但他们用细致和耐心诠释着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7.jpeg

车主任志刚表示:“虽然他们洗得比较慢,但是洗得认真,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支持他们的工作,能为残疾人就业出一份力,感觉很有意义。”残疾人家长熊敏每次来接孩子时,脸上都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以前一直担心孩子的未来,现在孩子能在这里工作,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我特别开心,希望他能够一直在这里自力更生,好好生活。”

8.jpeg

洗车中心负责人郭冲介绍,该项目是在市残联号召下引入铜仁的。项目资金由团队自筹,爱心人士捐赠设备搭建起运营基础。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当地残联全程保驾护航。郭冲说“在这里上班的员工实行“底薪+提成+五险”保障体系,周边社区推荐人员实现就近就业。希望通过标准化运营,未来能在铜仁各区县复制模式,让更多心智障碍青年拥有工作机会”。

9.jpeg

项目创始人曹军也专程从深圳赶来现场指导。作为“喜憨儿洗车”公益项目发起人,曹军自2015年创立该品牌以来,已帮助全国6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很多人对残障群体存在‘做不好事’的刻板印象,但只要给予合适机会,他们同样能创造价值。”曹军感慨道,“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洗车技能,更希望通过项目推动社会包容,让‘喜憨儿’成为传递善意的窗口。”

据了解,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携手多部门推进“喜憨儿”项目全国布局,计划在2025 - 2027年间建成1家技术资源服务中心、10家示范店及100家标准店,推动形成可复制的助残就业模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像这样的爱心项目涌现,为残疾人铺就更宽广的就业之路,让温暖与希望持续传递。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