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洗车行 点亮大梦想——探访贵州首家“喜憨儿”洗车中心
在铜仁万山区,有一家特别的洗车行。这里的洗车工动作或许稍缓,却总能把车辆擦得锃亮如新。这个不足百平方米的空间,不仅提供专业的洗车服务,更托起了5位特殊人士的就业梦,见证着社会对残障群体的接纳与温情——它就是贵州首家“喜憨儿”洗车中心。
清晨六点半,天刚微亮,杨祥已穿戴整齐准备上班。这位来自碧江区梵净山社区的年轻人,今年5月通过社区推荐来到这里。不高的个头,带着憨厚的笑容,他总是提前到岗,开完早会后便默默忙碌:整理座椅、打扫车间,每个动作都透着认真。
“擦这里要顺着纹路,不然容易留死角……”上午9点半,项目联合发起人袁永正俯身指导杨祥。洗车行里,5名员工分工明确:接车、拆洗脚垫、冲水、擦车身、归位,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环节,协作起来有条不紊。
“朋友说这里新开了家洗车店,特意来试试。他们真的很用心,分工清楚,做得也不错,我挺满意的。”市民孙女士的话,是对这群特殊劳动者的真诚肯定。
这些员工多为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或孤独症患者。洗车中心在市残联支持下落地铜仁,初期设备由团队自筹和爱心捐赠而来。如今,他们不仅能胜任工作,更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
“自从他来这儿上班,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员工家长熊敏提起孩子,语气里满是欣慰。对心智障碍者的家庭来说,孩子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意味着他们终于有了融入社会的机会。“他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团队,每天回来都念叨着‘今天洗了几辆车’,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是我们做家长给不了的。”
这份“被需要”的背后,是无数次重复的训练。袁永坦言,普通人轻松就能完成的动作,对这些孩子来说可能需要几十次、上百次的练习。“我们把洗车流程拆成一个个小步骤,抠到最细,比如擦车巾怎么握、冲水角度多少合适。慢慢的,他们不仅速度提上来了,服务质量也越来越稳定。”
曾被认为“做不好事”的他们,在这里把“慢”变成了优势。据统计,我国心智障碍者约1200万至2000万人,就业率不足5%。而“喜憨儿”项目已帮助全国600多名残障人士就业。作为全国第50家、贵州首家分店,这里承载的不仅是洗车业务,更是5个家庭的希望。
“很多人对残障群体有刻板印象,但只要给机会,他们同样能创造价值。”项目发起人郭冲说,他们想做的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想通过这个窗口推动社会包容,让更多人看到“喜憨儿”的努力,打破偏见,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团队计划通过标准化运营,未来把模式复制到铜仁各区县,让更多心智障碍青年拥有工作机会。
阳光下,刚洗好的车辆反射出耀眼的光,如同这些“喜憨儿”眼中的希望,明亮而温暖。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