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部门联动下乡为民办残疾证获赞

“以前想着带老伴去县城办证要折腾大半天,来回很不方便,就打消办证的念头,现在工作组上门来给我们办理,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没想到工作人员直接上门来办证,不用我们带着老人来回跑,太贴心了!”“现在的干部为民服务真是好,感谢党的好政策!”在沿河自治县各乡镇(街道),都能听到群众这样称赞下乡为民办理残疾证的工作组。

  为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联工作的重要论述,确保将残疾人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关要求,沿河自治县决定在全县再次开展上门评残服务工作,让特殊群众少跑路。

1.png


连日来,在沿河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村头寨尾的小路上总有一群特殊的“访客”——县人民医院、县残联组成的工作组上门为民办残疾证,每一户仅用三十分钟就完成了残疾等级评定、材料核对、资料填写等流程,让行动不便的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残疾证。

  此次联动下乡办证采取乡镇(街道)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和入户办理的方式,由乡镇(街道)将通知提前发放到村(社区),方便群众少跑路。

  近日,在祐溪街道服务大厅集中办理点,前来鉴定办理残疾证的群众络绎不绝,大家有序排队,坐等鉴定办理。在鉴定办证过程中,县残联工作人员耐心讲解办证流程,认真登记;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逐一进行鉴定审核,严格按照标准评定残疾等级,切实做到严格审查、严格把关。根据残疾人的身体残疾状况,现场进行免费检查、审核评定;对不符合残疾标准的申请人给予耐心解释;对年老体弱、严重残疾的残疾人给予优先办理。

2.png

该街道天宫井村村民杨昌强的脚长期疼痛,存在走路困难情况,他拄着拐杖来到祐溪街道服务大厅。医生对其进行认真检查,引导他进行走路、伸腿等动作。根据患者的描述和现场鉴定的结果,不一会儿便完成了残疾等级的鉴定和资料的填写。杨昌强非常高兴。

  “我们是按严格的标准进行残疾鉴定,主要是指肢体、言语和听力的功能受损伤程度,还有基本生活受影响程度,比如煮饭、吃饭、洗衣服、穿衣,以及上卫生间等,能办则办,不符合标准不能办理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县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杨胜舟说。

  细致安排尽显效率。工作组针对辖区内长期瘫痪在床、重度肢体残疾、高龄失能等“出门难”群体,提供“申请—评定—收材料—送证” 全流程上门服务。为确保服务精准,前期由村(社区)的村干部或驻村工作组进行摸排,对符合办理的,建立需求台账,对不符合办理的,做好政策解释。工作组收到台账后,再根据辖区需办证群众的住址规划路线上门为其办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跑路。

  在祐溪街道陡滩村,村民罗学青因下肢多年疼痛、瘫痪,不能到服务大厅办证;村民杨碧英因左脚长期疼痛,比右脚短了5公分,加上特别晕车,进城不方便;村民罗朝典79岁,因股骨头坏死,走不得路,进城不便。

3.png

工作组来到罗学青家,罗学青瘫痪在床,医生叫其试着慢慢坐起,小心下床看看能否行走。经现场查看和鉴定,罗学青扶着床缘能慢走,徒手行走要摔倒,符合办理重度残疾证条件,工作组叮嘱其要坚持锻炼,保持良好心态;在杨碧英家里,工作组与她亲切交谈,了解其生活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经现场查看和鉴定,她左脚比右脚短了5公分,行动十分不便,加上耳朵听力功能衰减程度较高,符合办理多重残疾证条件,工作组叮嘱她要适当干农活;在罗朝典家里,工作组让他放下双拐,看看能否行走,经现场查看和鉴定,他只能在其儿女的搀扶下慢慢行走,加上股骨头坏死,肌肉开始萎缩,符合办理重度残疾证条件。

  不一会儿,鉴定和登记完毕,罗朝典对工作组非常感激:“不能走路,去县城里办残疾证很不方便,现在医生上门来帮我办,非常感谢,工作人员们辛苦了。”

  在淇滩镇檬子村一组,村民蔡福梅81岁,摔伤医治后下肢落下残疾,不能正常行走,要人搀扶才能勉强慢走,瘫痪在床5年多,因晕车特别严重,没有办法到服务大厅办理残疾证。同时,家人因需要在家照顾蔡福梅,不能外出务工,只能靠儿子杨再军在家种植庄稼和发展养殖的收入维持家庭开支。当工作组得知情况后,通过上门服务,很快完成了对其肢体二级残疾的鉴定和信息登记。

4.png

当蔡福梅拿到残疾证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激动地说:“多年来想办个残疾证,因害怕坐车一直没办理,很感谢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和残联的同志,帮我实现了我想办理残疾证的愿望!”

  据悉,一级残疾补贴是每月110元,二级残疾补贴是每月90元,还可根据残疾等级到县残联领取轮椅、拐杖、坐便器、助听器等设备,助力残疾人幸福生活。

  细微之处彰显大爱。工作组每到一处,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都严格按照国家残疾评定标准,耐心询问病情、查看病历,结合现场检查结果和精神状态评估,科学出具残疾等级评定意见;县残联工作人员协助填写申请表、采集照片及相关证件,亲切讲解残疾证的使用及相关惠残政策。

5.png

“此次联合县人民医院开展上门评残工作,就是要把便民服务落到实处,让残疾群众少跑路、不跑路,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群众都能及时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县残联副理事长李玉红说。

  李玉红介绍,每次评残结束后,县残联工作人员将残疾人证件发给相应的乡镇(街道)负责人,再由乡镇(街道)统一发放到群众手里,并第一时间提醒他们申请相关补贴,确保国家相关残疾人政策能惠及更多人群。

  据了解,此次评残服务工作分三个组,覆盖全县22个乡镇(街道),共为471人办理了残疾证。

  从“群众跑腿”到“干部跑路”,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为民初心。下一步,沿河县残联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将把上门服务和社区网格服务结合起来,让网格员当爱心助残“联络员”,及时收集、上报特殊群体的办证需求,把暖心服务送到更多有需要的群众心坎上,让这项便民措施惠及更多群众,真正实现“特殊群体有需求,民生服务有响应”。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罗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