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谢桥街道:搭建小工坊 铺就致富路

近年来,万山区谢桥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街道实情,保就业促创业,在龙门坳村先试先行,以强村富民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探索“村党组织+企业+农户”共富模式,建设谢桥街道龙门坳村“强村富民”工坊,带动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农民增收。

image.png

 谢桥街道龙门坳村强村富民工坊

激活辖内资源 搭建“奔富之坊”

盘活现有资源。坚持闲置优先、就近便利等选址标准,根据龙门坳村“两委”班子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实际情况,通过村委流转闲置土地、街道统筹协调资金、引进龙头企业产业的方式,在龙门坳村种植羊肚菌500亩、林下仿野生灵芝100亩、竹荪10亩、滑子菇50万棒。

联合社会企业。创建“强村富民”工坊,致力于带动村民就业,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贵州省旺源有限公司现已为龙门坳村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岗位220余个,切实通过企业就业帮扶提升了家庭收入,解决了部分生活难题。

架活就业桥梁。探索创新就业模式,制定“村党支部+工坊+农户”的三方联建模式,打造村级“生产车间”,帮助村民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image.png

强村富民工坊组织村民种植羊肚菌,培育菌棒

注重项目引领 培育“领富之坊”

外引成熟项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街道、村党员干部带头找企业、引订单,邀请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本土人才返乡创业,激发产业振兴活力。

龙门坳村“两委”班子多次拜访贵州省铜仁市永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先礼,邀请他回村创业,最终达成合作,主要生产经营“德元”牌豆豉、水豆豉。目前,新厂主体已基本建设完毕。该项目建设期间吸纳 100 多个劳动力,建成后可直接提供30个就业岗位,将辐射带动铜仁市及周边大豆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实现带动铜仁市及周边地区 500 户农户发展种植业。

image.png

 龙门坳豆豉产品

内育乡土企业。全面摸底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能工巧匠等“土专家”“田秀才”,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库,建立本土人才常态化培训制度。邀请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开展就业技能、产业发展等培训,引导本地企业入驻工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选树项目模范。大力培育本地特色产业,龙门坳村采取“支部共建、产业共创、利益共享”模式,和城南驿社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并共同投资建设了九峰圣泉桶装水项目,该项目日产桶装水10000桶,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累计发放分红资金40余万元。

优化运营服务 创建“带富之坊”

明确运营主体。龙门坳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大棚租赁、合作入股等运营模式,引导企业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强化保障调度。街道党工委成立工作专班,召开“强村富民”调度会4次,明确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包保责任,不定期深入项目一线进行统筹调度。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实工坊前期建设、生产经营等具体工作,推动形成组织带头、党员出力、村民盈利良好局面。

image.png

强村富民工坊组织村民种植林芝

夯实技能培训。围绕劳动力培训意愿、企业用工需求,龙门坳村“强村富民”工坊坚持“有需必培、应培尽培”原则,开启“点菜式”“上门式”培训模式,围绕食用菌种植、豆豉生产加工等内容,开设“专技课堂”,邀请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为农户提供免费技能培训5次,涉及300余人次。

谢桥街道龙门坳村“强村富民”工坊通过“党建引领、村企合作、农户参与”共富模式,变“富余劳力”为“富裕动力”,有效破解当地企业缺工、剩余劳动力收入低等难题,“产业+就业”实现村企“双向奔赴”,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