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坚守!枝条儿编制幸福生活!

 近年来,思南县大河坝镇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编织文化基础,因地制宜发展藤编、竹编等特色传统手工业,让群众实现内生式发展,进一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拓宽群众的增收致富之路。

日前,在大河坝镇盐丰村的一户家庭作坊内,正上演着“指尖上的舞蹈”,一条条小藤条在艺人杨新洪手里上下翻飞,左右穿插,犹如注入了生命。一根青藤、一根木竹,经过一双巧手编织,就慢慢变成了精致实用的藤椅。

盐丰村是思南县远近闻名的藤编村,村民很早掌握了藤编的传统手艺。杨新洪从小下肢残疾,和父亲一起生活,靠着藤编产业的传统优势,他从小学习藤编技艺,用这一技之长不仅养活了自己还赡养了老人。虽然身患残疾,但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实现人生价值,杨新洪感到很自豪,“我有这门手艺学到手,不用日晒雨淋,现在国家政策好,对我们这些人也有优惠,有了这门挣钱手艺,我和父亲生活足够了。”

73岁的杨江是他们家藤编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13岁起,他的人生就和一根根青藤紧紧缠绕在一起。在他家,杨江边展示边告诉笔者,完成一张藤椅,需要经过采藤、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洗藤、煮藤、晒藤、做框、编织等繁琐的工序。

因为他编的藤椅生态环保、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美观实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当地很有名气,现在他根本不需要出去跑生意,在家里就能接到订单,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是供不应求。“我已经做了十多把了,都有六七千块钱,现在还有20多把还没做,有好多人都来找我们做藤椅,我们还赶不及,希望有人回家来学,把我们这个手艺传下去。”

以前,在盐丰村家家户户都会做藤编,藤编也让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到了90年代,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务工,该村的藤编产业才渐入低谷,现在村里还有40多户人家从事藤编行业。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古老的藤编技艺也开始走俏市场,焕发生机。为了传承传统工艺,助推藤编产业提档升级,盐丰村也在积极探索传统藤编产品和工艺升级道路,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我们盐丰村杨庄组藤编产业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现在虽然有些散,但我们想集中村里面的力量和春晖社的力量,把藤编产业集中,集中帮助他们销售,让他们增加收入,同时积极地发展和动员一部分年轻人或者是弱劳动力的人员参与进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把我们的藤编产业积极地推出去,做大做强,做出我们盐丰村的品牌。”大河坝镇盐丰村支书杨忠恒说道。

与盐丰村相邻的大园子村竹子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村民都有从事竹编的习惯,这里的竹编手艺源远流长,已有数百年历史,这里的村民家家都编制各类竹制品养家糊口。

“祖辈以来都是以篾活为生,做篾活,有晒席、背兜、筛子、簸箕等等农具,那时候以做篾匠为生都还可以,市场销售得快,现在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员比较少,出门打工的人比较多,我们的销售就稍微慢一点,如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改进新一点的方法。”李仕安忙着手里的活计说道。

由于该村村民编制的大多是背篼,筲箕等农用品,随着岁月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竹编产品市场逐渐不紧俏,村民们的收入日渐减少。看着这种情景,大园子村的村干部心急如焚,他们决心把竹编文化传承下去,要出去学习先进的竹编技艺,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计划在未来,带领我们村的竹编能手到有竹编工艺品的地方去看一看,让他们去探索一下,能不能找到一些竹编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环境下,来壮大、发展本村产业。”大河坝镇大园子村副支书王福长说。

大河坝镇藤编发展初期只是农户普通的家庭副业,藤编匠人  单打独斗,虽有传统但没有形成产业发展规模,产品也多是藤椅、筐篼等小器具。大河坝镇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施展才华,传承藤、竹编历史文化,促进增收,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大河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葛庭福说:“下步,大河坝镇党委政府,将围绕寄存、扩量、延链总体思路,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产品升级,融合发展产业,不断推向标准化、品牌化、个性化,逐步做大做强大河坝镇藤编传统手工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奋力打造‘将军故里,最美桃园’大河坝。”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罗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