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幸福感!德江县安化街道社区治理“活”起来
今年以来,德江县安化街道推行“一个机制、两个系统、三支队伍、四项措施”“1234”工作机制,“零距离”服务群众,刑事发案、治安案件、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9%、47%、53%,社区治理取得新成效。
安化街道场口社区,属于典型的城郊结合部,社情民意复杂、群众诉求多,社区治理面临“两难”。该街道政法委书记张少锋分享了社区治理的一些做法,街道党工委及时抽调3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城区环境的党员干部充实到社区驻村工作队,细化社区网格管理单元,采取联组包户,召开院坝会、开展敲门行动,社区工作“活了起来”。
成立于2014年的楠木园社区,辖安康、居康、乐康、业康4个小区,共10个居民小组,建有楼栋30栋,总人口2929户12872人。主要由水库移民、生态移民、易地搬迁移民组成,辖区内事业单位、企业、商铺林立。自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以来,辖区内所有住户、企事业单位、商铺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按照邻里相近、行业相似的原则共划分为5个网格和 215 个十联户,社区支书任网格长、社区两委成员和协会会长任网格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机制,立足社区群众需求“解剖麻雀”,做到情况清、底数明。矛盾纠纷排查及时,群众的诉求第一时间解决,彻底化解了群众心中的“结症”。
涉信涉访明显减少,社区脏乱极大改观,每当夜幕降临时,群众自发在广场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个机制”构建共建共治
搭建网格运行“五个三”载体。压实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三级责任,明确发现问题、报告问题、解决问题三项工作职责,组建了联户长、网格员、十联户三个微信群,建立了联户长、警民议事、党小组三个会议制度,针对共性和疑难问题社区同时向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行业主管三个部门报告。通过“五个三”载体高效运行和网格员带队开展治安巡逻。
“两个系统”覆盖弱点盲点
“平安守望”系统破“两难”。通过与移动、电信合作,在停车场、居民楼道、商铺、背街小巷等天网覆盖盲区安装“平安守望” 装置,弥补天网监控盲点,破解流动作案难防、难破问题。截至目前,社区共按装“平安守望”探头120余颗。双心铃”点对点服务解民忧。针对98名重度残疾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遇到突发情况无法及时处置成为了家人和社会的烦心事、揪心事,社区借助综治中心24小时值班值守平台,安装“双心铃”紧急呼叫救援系统点对点服务。
“三支队伍”实现睦邻友好
法治服务队伍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针对部分居民“信访不信法”、民转刑案件时有发生的问题,社区综治中心成立了法官工作站和法律服务站,组建以社区联系领导任队长、9名专业人员为队员的法治服务队伍。法律服务队以法治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着力于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扎实开展普法工作、以特殊人员为重点全力开展法力援助工作。目前,法律服务队培养社区法律明白人达30余人,开展法律知识讲座27场次,举办法治宣传7场,惠及居民6000余人,居民法治意识明显提升。
志愿服务队伍推进社会服务高效化。针对社区特殊人群基数较大问题,社区成立了以支书任队长的志愿服务队伍,主要聚焦留守老人行动不便组建了水电维修志愿服务专班、聚焦留守儿童组建了心里疏导志愿服务专班。志愿服务队伍成立以来,帮助特殊人员家庭接水接安电300余次、儿童心里疏导108次。
人民调解队伍推进诉源治理实效化。全力推进诉源治理,积极推进社区诉源治理服务站建设,建成法官工作站1个,建成法院立案邮政便民服务中心1个。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力量,强化矛盾纠纷化解稳控,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6件。
“四项措施”筑牢群防群治
街道以持续向好为目标,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从政治、权利、精神、物质四个方不断面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激励措施,形成良好的群防群治氛围。
完善政治激励措施。政治觉悟高、工作表现好、入党意愿强的联户长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和入社区“两委”干部后备人才库,作为干部使用培养优先推荐人选,推荐符合条件的联户长担任“两代表一委员”。
完善精神激励措施。在特定节假日开展“最美联户长”“最美志愿者”“文名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评选通过十联户、网格微信群推荐初选,居民代表大会评定,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积极营造比学赶超、和谐共创氛围。
完善物质激励措施。成立爱心储蓄所,建立积分和奖励制度,社区按照集体经济承担一部分、商业协会赞助一部分、春晖使者资助一部分、上级财政拨付一部分的方式每年筹集不低于5万元的激励资金,主要用于爱心物资采购、落实个案补贴、兼职网格员津贴以及各类先进表彰奖励。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罗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