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兴江:“自己是残疾人,为残疾居民服务越干越有劲”
正光社区新貌
初夏五月,在第32次全国助残日前夕,记者走进铜仁市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正光街道正光社区阳光幸福家园,见到部分残疾居民在功能室锻炼身体,有的在咨询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正光街道、正光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毛兴江,一边耐心解答政策咨询,一边热情地帮助锻炼的残疾居民调试器材。
记者说明来意,毛兴江满脸笑容,一边招呼记者喝茶,一边尽快完成手上工作。
“我们这间阳光幸福家园功能室,是2021年12月东莞投资15万元建的,叫东西部协作‘莞铜共建·幸福家园’易地扶贫搬迁点残疾人综合服务站,主要供残疾居民锻炼身体,平均每天都有10多个居民来锻炼。”毛兴江说,功能室还是社区残疾人协会的办公场所,他每天从早上9时到下午6时都在那里办公,主要为残疾居民服务。
正光社区安置点占地756亩,修建安置房70栋,总建筑面积66.9万平方米,承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搬迁人口,搬迁群众4178户20118人,其中建档立卡1845户9227户,占搬迁总人口的44.2%,是目前铜仁市单体安置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工作中的毛兴江
毛兴江今年32岁,是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甘龙村人,2019年9月和父母一家三口人搬迁到正光街道,左脚三级残疾,是先天性母体缺氧造成,行走不方便。
毛兴江告诉记者,他是2021年铜仁职院计算机专业毕业,以前在老家甘龙镇老街一家打字复印店做临时工,老板有活时就去做一下,月收入1000多元。
搬迁到正光街道后,开始几个月没有班上,后来因他有学历有技术,在碧江区残联干部宋祖梅的帮助下,任正光街道、正光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正光辖区所有残疾人服务。
“我每月有2300元工资,能保障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毛兴江说,自己也是残疾人,能为残疾人服务很开心,觉得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工作越干越有劲。
“小伙子性格很阳光,工作很敬业,每天都在跑来跑去,服务工作很细心、很周到,社区的残疾居民都很喜欢他。”正光街道乡村振兴站负责人袁海燕说。
毛兴江介绍,正光社区目前有残疾人179人,全部是从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农村搬来,搬迁之前都是特困家庭,搬到正光后,生活环境和质量都得到很大改变,内心都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工作上都能积极支持和配合。
服务送上门
正光街道社会事务办负责人晏九勇告诉记者,在社区残协,毛兴江每天的工作内容很多,除了为残疾居民办残疾证,管理好光幸福家园,免费开放功能室,为重度残疾居民发放补贴和辅助器具,推荐残疾人就业,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等外,有时还要为残疾居民送生活必须品。
在阳光幸福家园,记者见到了右手四级残疾的居民谯秀贡。“今年42岁,是沿河县夹石镇三孔村人,2019年9月和母亲儿子一家三口搬来正光,因没有固定工作,是毛兴江推荐我到铜仁国宾馆就业的,因疫情影响,目前月工资1800多元,加上家中两人有低保,一家人基本生活没有问题。”
阳光幸福家园康复功能室
毛兴江说,自己是向上级残联咨询就业信息时得知铜仁国宾馆在招工,考虑到谯秀贡年龄不算大,还能骑三轮车,就推荐他去上岗,让他有份固定的收入。
采访时,刚下班休息的社区保安田茂泽来阳光家园锻炼,见门就主动打招呼,声音爽朗,满面笑容,一看就是个爽快人。
田茂泽告诉记者,他今年49岁,沿河县洪渡镇双泉村人,也是2019年12月搬迁的,一家4口人,自己右脚四级残疾,经常麻木,不能做重活,妻子患有脑梗病,在武汉帮助亲戚做事,也经常需要人陪伴。
“女儿在外务工,家中三个人有城市低保,每人每月700多元,自己有工资2600元,儿子在铜仁民族中学读高三,月生活费要1000多元,目前除开儿子的用费,我个人够花了,主要是要存点,等儿子考上大学,花大钱还在后面啊。”田茂泽毫不隐瞒地算起他的收支帐。
田茂泽以前在老家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在洪渡街上开过饭馆,后来外出打工,2017年伤到了脚,由于心情不愉快,回家后就一直闲着没事做。去年8月,在社区残协的推荐下,到正光铜城物业公司做保安。
工作岗位上的田茂泽
谈到搬迁的感受,田茂泽说,自己的老家在沿河县的乌江下游,与重庆市彭水县很近,不仅偏远,生产生活条件也不好,特别是进出交通很不方便,以前从外地回来去老家,从铜仁去要两天时间,现在家属和女儿从外地回来,下高铁就到家了,方便得很。
在阳光家园外边,记者见到了坐着轮椅的71岁残疾居民何华仙。“她是松桃县大路镇人寨堤村人,也是2019年9月搬的,一家6口人,她双脚重度残疾,完全不能行走,先是左脚残疾,后右脚又残,致残有10多年了。”毛兴江介绍。
毛兴江推何华仙回家
尽管坐在轮椅上,但何华仙老人的精神却很好。她说,老伴李世高已76岁,耳朵三级残疾,以前老家在农村,自己整天呆在屋里不出门,相当于坐着等死,现在搬来碧江,有了新房子,毛兴江还送来了轮椅,当年分房时自己抓的是6楼,是步梯房,上下楼梯不太方便,平时就不经常下楼,有什么东西,是毛兴江帮助送到家里。
为残疾居民服务越干越有劲
“现在街道和社区干部都很好,服务很周到,经常去家里了解情况,关心这、关心那,有时还送米、油和纸巾等生活用品。”何华仙说。
采访中,记者随毛兴江走访了眼睛重度残疾的正光小学一年级学生田治鑫家。
治鑫家的母亲田茂香介绍,田治鑫是先天性白内障,小时候在武汉做过手术,效果不好,还伴随有弱视、斜视、眼颤等疾病,眼球全是换的,每天都要用机子调视,走路看不清楚,在小区里经常认错人,把别人看成是爸爸妈妈,田治鑫的专业眼镜是花2000多元在上海配的。
为田治鑫送语音电饭锅
田茂香今年45岁,沿河县塘坝镇渔溪村人,2019年12月搬到正光,有三个女儿,除田治鑫外,一个在打角冲移民安置点读初中,一个在正光小学读六年级。
“自己在正光社区汇铜服饰厂务工,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有多少活干,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老公在正光街道周边做临时工。”田茂香说。
今年5月4日,毛兴江为田治鑫家送去一台盲人语音电饭锅和盲人语音电磁炉。现场,毛兴江一边指导田治鑫操作盲人语音电器,一边了解她学习上的情况。
离开田治鑫家回阳光家园路上,记者遇上从沿河倒土地坳镇关怀村搬来的残疾居民文剑锋。
文剑锋原来在外面从事服务工作,2017年12月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右脚粉碎性断裂,造成三级残疾,至今脚的手术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2019年底搬迁到正光街道,除妻子外,还有三个小孩在正光完小上学。
文剑锋告诉记者,能遇上好政策搬到碧江区来是一家人的福气,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政府还给他和三个孩子安排了低保,妻子杨翠英在附近产业基地务工,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文剑锋的妻子杨翠英在产业基地务工
“自己以前从事过文化服务工作,未来最大的心愿,就是等脚上手术伤口完全愈合,在正光社区开一家文化服务机构,专门为移民服务,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让搬迁移民过上更加快乐、更加幸福的新生活。”文剑锋说。
从小区回到阳光幸福家园的路上,毛兴江告诉记者,目前最让残疾居民满意的举措,是2020年10月碧江区残联推出的“网上便民服务”,不管是办证申请,还是辅助器具申请,都可在网上办理,十分方便快捷。
网上便民服务,是先由本人到阳光家园填写申请表并签字盖章,出据身份证、户口证等有效证件和定点医院的鉴定结论,由社区残协经办人拍照或扫描,发到区残联经办人微信上审批,正常情况下只需几分钟就审下来,审过后就录入信息,并办证或发放辅助器具。
“网上服务,就是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免了残疾居民路上往返和现在排队,少跑路、少花钱、审批快、发放快,效果好、群众赞。”毛兴江说。
采访结束,毛兴江坚持要送记者到社区门口,他像往常接待残疾居民一样,总是满脸笑容……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