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鱼良溪村:“1234”工作法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基础薄弱、基层乱点难点,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为载体全面推进、积极探索出了以强化"党建引领"、夯实"两项基础"、建好"三个台账"、推动"四治融合"的"1234"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法。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桥头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鱼良溪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把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网格"与"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体系有机结合,由党总支主要成员担任村级网格长和综治服务中心主任,由党支部成员担任网格员,党小组成员担任联户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建设贯穿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近年来,鱼良溪村曾先后被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委评为"全省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
夯实"两项基础",扩宽覆盖面
一是夯实综治服务中心基础。围绕综治中心建设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基层平安建设基本业务等,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提升,按照有牌子、有办公室、有办公设施、有职责任务、有工作制度、有工作台账的"六有"要求,整合村警务室、调解室、便民服务站等资源不断规范村综治中心建设,由支部书记任综治服务中心主任,1名支委委员为副主任,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驻村民警、网格员、社会工作者、治安巡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作用,建成了集综治维稳、纠纷受理、信访接待、法律服务等工作于一体的村级综治服务中心,着力提高综治工作整体合力,真正做到了"一站式"解决问题、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是夯实网格化管理基础。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鱼良溪村全面持续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邻里相通"的原则,以"道路、河流、桥梁"为基础,按相对集中"居住片区"划分为10个网格,推选出114个联户长。采取网格长、包片民警包村,网格员包片,联户长包户管理模式,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网格长,党员、组长担任网格员,对"十联户"单元格指定一名联户长对辖区农户做到"四清、五百、六必访","四清",即对所负责的区域"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百",即"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六必访",即每月必须对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家庭、流动人员、失业人员进行走访,同时做好走访登记、台账管理,切实做到对辖区群众底数清、情况明。2022年以来,网格员、联户长排查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家庭矛盾纠纷20余起,帮助困难群众、空巢老人解决问题80余件次,上报外省返乡人员1000余人次。
建立"三个台账",增强针对性
一是建立重点人员管控台账。按照"四步两要"要求,对辖区内精神病人、长期酗酒人员、吸毒人员、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未成年人等重点员进行分类管控,做到情况清、底数明。第一步分类别,第二步建台账,第三步定措施,第四步抓落实。对弱势群体要帮,对特殊群体要管。对可能引发危害公共安全、他人人身财产安全问题的精神病人,责成其监护人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或签订监护协议由家属监护,目前鱼良溪村共有精神病人24人,送医治疗9人,在家监护16人。同时,投入800余万元,建成鱼良溪村黔馨家园特殊人群集中供养基地,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就业保障,目前基地共有残疾人、孤寡老人18人。
二是建立安全维稳监管台账。突出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公共安全监管等重点领域,确保全村安全稳定。建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台账,抓好纠纷调处,确保矛盾纠纷不上交。鱼良溪村立足矛盾纠纷"防范在早、化解在小"原则,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体系动态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第一时间排查、第一时间调处,近年来没有一起矛盾纠纷上交镇级处理、没有一起信访事件发生。建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台账,抓好安全监管,确保隐患整改不漏项。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在全村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大检查、安全知识大宣传,对发现安全隐患点的地方,能够在村内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立马上报,协调镇级部门解决。今年来,鱼良溪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10余次,发现安全隐患问题4个,村内解决3个,上报镇级协调解决1个。
三是建立责任包保台账。紧盯重点时段,重要节点,由村党支部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整合人员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生产监管、反邪防邪宣传、禁种铲毒排查、森林防火、重点人群管理、"两违"建筑整治纳入包保台账管理,落实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党员联户长)包户,在森林防火方面还落实护林员包山头、路口,对各项重点工作根据时间节点进行有侧重的包保,充分发挥联户长"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确保各项中心工作有人统筹、有人负责、有人跟踪反馈、有人包保落实。
推动"四治融合",提升安全感
一是提升法治保障。坚持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依托镇级聘请的法律顾问团队,为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分期、分批对网格长、网格员、村民、党员、干部、联户长等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再由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深入网格区、农户家中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在村委会设立法律知识咨询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22年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5次;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意识全面提升,近三年来,鱼良溪村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2015年荣获了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二是加强德治教育。以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内容为重点,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平安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用身边好人好事教育引导身边人,引导全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文明家庭。激发了村民崇德向阳向善的正能量,营造了人人学先进、个个争模范的良好家风村貌。近3年来,全村1人荣获省级劳动模范称号、2人获县级道德模范、荣最美家庭6户、创建平安家庭168户。且曾荣获"全国文明村寨"荣誉称号。
三是增强自治能力。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原则,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村民组分别成立组务会、议事会,将组内党员、德高望重老人等"说话管用、做事管火"的人选入组务会、议事会成员,以实用性、合法性为主导,结合全村19个村小组实际开展全方位的《村规民约》修订,将环境卫生、村民建房、"红白喜事"酒席操办等群众身边最关心的事情写进村规民约、组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在新时代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鱼良溪村结合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引导群众自主自建完成人居环境改造985户,修建集体性娱乐活动场所5处,安装路灯256盏,规范建房审批管理,整治违规操办酒席,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四是强化智治支撑。鱼良溪村结合信息科技支撑,按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雪亮工程"与"综治中心"建设,村级平安乡村视频平台与镇级平台联网融通,全村安装平安乡村摄像头600户,在重点路段、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安装摄像头10处,并全部接入镇级综治服务中心平台。通过综治中心可随时远程监控全村出行情况,不断健全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着力破解了基层治理力量散的难题,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共享、工作协调联动"的信息服务治理局面,促进了镇、村、组三级指挥高效、调度及时、反应快速的综治中心指挥体系和监控资源,最大限度弥补了辖区矛盾纠纷、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案)事件发现能力低、处置不及时等短板,极大地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2022年来,通过监控平台快速处置初期火灾1起(烧土埂),避免了火灾事故发生;处置交通轻微事故6起,为快速查明事故原因、及时调解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罗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