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江口:“五个聚焦”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近年来,铜仁市江口县双江街道窍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有关精神,以“五个体系”建设为抓手,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五个聚焦”,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力争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当样板、作示范”,促推乡村振兴。

100.jpg

  聚焦社区治理,强化风险防范。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动搬迁群众参与小区事务的积极性,加强小区群防群治力量,最大限度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小区服务能力,每栋楼设置一名楼栋长,楼栋长由本栋楼群众共同选举产生,楼栋长带头创建邻里和谐、文明有礼、平安稳定的小区环境。同时注重充实小区力量,构建“街道主导、部门协作、小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小区治理模式。

  提升服务功能。投入120余万元完善安置点“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工青妇、综治工作站,便民服务、老年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会职工之家、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以办好群众“急难愁盼”事项为着力点,依托“贵州青年乡村振兴夜校”以及整合各部门多元优势资源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累计为群众办实事200余件。

  建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建成“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监控视频网络全覆盖,依托小区联防队、楼栋长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队伍,常态化开展法制宣传、治安联防巡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目前,开展入户摸排1000余人次,宣传政策100余次,排查矛盾纠纷30起,成功化解30起,有力促进搬迁群众和谐稳定。

101.jpg

  聚焦监测帮扶,防止返贫风险。建立责任包保机制。强化各级部门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街道干部结对帮扶等帮扶责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责任范围内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测,对存在因灾、因病、因学等致贫风险的,提出综合性帮扶措施。目前,安置点282户脱贫户均逐一制定了具体帮扶措施。

  建立工作研判机制。结合群众自主申请和上级反馈线索,驻村工作队做到即时入户、即时核实、即时研判、即时处置,对存在风险户按程序纳入监测对象,目前安置点5户监测户均享受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工会困难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

  建立台账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防返贫监测全面排查,根据返贫致贫风险类型、风险程度、搬迁户自身能力等,在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管理系统中进行分类标识、监测,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分类管理和帮扶。同时,督促帮扶责任人每月入户走访不少于2次,注重关注帮扶对象的就业情况、身心状况、生活情况等。

  聚焦就业扶持,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就业培训。着力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注重加强搬迁群众基础信息摸排收集,根据群众就业意愿、身体条件、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进行分类,采取“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培训。目前,组织搬迁群众开展保安员、月嫂、厨师、家政服务、茶艺师、手工编织等培训班15期700余人次。

  拓宽就业渠道。结合街道实际情况,设立就业创业服务台,为搬迁群众提供求职登记、公益性岗位培育、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有针对性地为搬迁群众提供家政、厨师、网络直播带货、水电工等以及公益性岗位推荐,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前,联合各部门在安置点开展招聘活动40余次,发布就业招聘信息70余期,帮助3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壮大集体经济。兴隆社区土地属城市统一规划用地,没有发展农产业优势,但结合县城区位优势,人员居住密集等特点,工作组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医疗康养服务,完成双江卫生院兴隆门诊部项目,总投入约60万元,占地180平米,有效保障易地搬迁群众和原居住地社区居民对医疗健康需求。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入股莞铜协作在江口县自建的35万羽蛋鸡养殖基地项目,将实现每年分红30万元,分红资金集中用于安置点后续扶持补短板。

102.png

  聚焦服务保障,营造凝心聚力。强化阵地建设。在“新市民·追梦桥”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志愿者服务窗口以及就业创业、民生保障、党员先锋、业主管理服务台,成立“梵净3”(工会、妇联、共青团)工作室,确保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覆盖安置点,进一步完善建立“1+3+X”工作运行机制,协同群团部门、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构建共建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协作共建的治理理念。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要求,从铜仁市政协选派1名驻村第一书记,铜仁银保监分局选派1名驻村干部驻地开展帮扶工作,根据“双联双促”联建工作安排,铜仁市政协机关党委每年到社区开展联建活动不少于2次,同时,充分利用铜仁市卫健局、铜仁讲师团、江口县妇联、江口县总工会帮扶和西部计划志愿者资源,街道党工委派驻科级干部驻地开展工作,为搬迁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形成市、县、街道协作共建合力。

  丰富活动形式。紧扣搬迁群众需求,开展微课堂、微志愿、微互助、微心愿、微关爱等活动,持续强化小区服务保障功能,整合志愿服务队8支,实施点亮微心愿行动,实行“1+1、1+N”爱心陪伴,完成贫困群众微心愿200余个、帮扶建档立卡户64户。联建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定期深入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累计为群众办理实事100余件。

103.jpg

  聚焦社会融入,促进文明和谐。树立文明新风。以“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抓手,加强搬迁群众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小区群众讨论并通过《居规民约》《物业管理办法》等居民自治制度,教育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同时,通过多形式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采取“志愿服务”基本形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爱心陪伴、教育培训、邻里互助、环境整治、夜间巡逻等志愿队伍。

  开展先进评选。实施家庭文明建设工程,评选党员示范户、文明卫生户、勤劳致富户,开展最美家庭、书香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宣传活动,选树身边好榜样,弘扬社会正能量。评选“最美家庭”市级2户,县级47户、“好儿媳”5名、“好婆婆”5名等,通过树立典型,影响身边每一位搬迁群众,逐步形成了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

  注重关怀关爱。针对安置点留守未成年人、残疾儿童的实际困难,做到寒暑假有人陪伴、兴趣特长有人指导、感恩奋进有人加油,陪伴他们全面健康快乐成长,让安置点青少年更快地融入新环境,同时,联合团县委积极开展“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微心愿”“四安家园·青亲园计划”,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还有社会人士的关爱。目前,小区青年志愿者开展入户走访50次,收集需求信息400条,开展“微心愿”活动10期,为安置点200名儿童实现心愿。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顾云爱 终审:罗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