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型辅具适配补贴政策各地均已出台
患有肢体残疾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村民洛桑达瓦,在不久前安装了假肢,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生活可以自理了,我还在一家宽带公司工作,上门帮人安装维修宽带,真的没想到能恢复成这样。整个安装假肢费用大概2万元,特别感谢国家优待政策,让我免费安装假肢”。
让洛桑达瓦受益的政策,是西藏自治区近日出台的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政策。《西藏自治区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为西藏户籍的持证残疾人以及残疾儿童、65岁以上失能老人等特殊补贴对象适配7大类140种基本型辅助器具,以实物补贴形式给予全额补贴。至此,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政策。
建立、实施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是补足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短板,确保残疾人享有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治本之策。近年来,中国残联大力推动各地建立省级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辅具适配服务已初步实现制度化保障
辅助器具是帮助残疾人补偿、改善功能,增强社会生活参与能力的最基本手段之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辅助器具”在残疾人的主要需求项目中排在第三位。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状况,我国一直通过实施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为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辅助器具,但是救助项目覆盖范围小、受助人数有限、持续性差,多数残疾人仍要通过自费购买或自制的方式获得辅助器具,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十三五”时期,我国残疾人辅助器具相关法规、政策密集出台,为加快残疾人辅助器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基本型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
“十四五”时期,国家层面的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政策、建立制度,对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服务给予补贴。中国残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将盲杖、助视器、助听器、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坐姿椅等基本辅助器具纳入目录。
一系列顶层设计,为各地探索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指明方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等文件均提出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基本型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近年来,在中国残联和相关部门指导、支持下,各地积极立足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政策。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自2021年以来,先后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出台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政策,在前期已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全国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已初步实现制度化保障。
多地完善制度推动辅助器具适配工作
早在2010年,北京市就出台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而在此之前,为了给残疾人提供更好的辅助器具服务,北京市就已进行了多年探索。
北京市残联康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出台补贴政策之前,北京市的辅助器具服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用品用具供应”,那时候完全靠市场,当时残联建立了一些用品用具供应站,为残疾人购买辅助器具提供便利,但由于没有财政补贴,一般家庭基本上不会购买辅助器具,因此残疾人普遍处于无辅助器具可用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十五”时期开始,北京市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方式为主,由残联购买辅助器具后按残疾类别为残疾人免费配发辅助器具。
“北京2010年出台《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暂行办法》,将辅助器具配发制度化,在了解残疾人需求的前提下,由残联组织购买后按残疾人的需求配发辅助器具,这是第三个阶段。”北京市残联康复部相关负责人说。
该相关负责人也坦言,第三个阶段虽然建立了辅助器具配发的制度,但配发周期较长,并且购买的辅助器具不一定是残疾人想要的品牌,“所以那时候残疾人嫌辅助器具产品不好、档次低、性能差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突出”。
为更好满足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北京市残联围绕解决辅助器具服务的个性化、及时性和辅助器具产品的丰富性三个方向展开思路。2016年,北京市残联、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共同签发了经过修订完善的《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施继良表示,至此,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在辅助器具制度保障下,北京市建立了基本辅助器具购买补贴目录,充分利用首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优势,为残疾人提供按需申请、适度补贴、自主购买、及时便捷、质优价廉的辅助器具服务。
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也在探索完善相关制度,从而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落地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2022年8月15日,湖北省残联出台了《湖北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试行)》。为了确保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湖北省残联还配套出台了《湖北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目录》《湖北省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目录产品标准》等全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配套政策,同时动态调整补贴目录和补贴标准,并监督检查各地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落实情况。
2017年,陕西省被纳入首批建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的试点省。在经过几年的研究论证后,陕西省于2021年3月1日出台了《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试行)》,建立起以需求为主导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保障长效机制。
优先补助经济困难家庭和重度残疾人
记者注意到,各地出台的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政策,在补贴对象、补贴内容、补贴标准、补贴方式、服务流程及方式等方面作出规定。
在补贴对象方面,各地将经济困难家庭和重度残疾人作为优先补助对象。江苏将补贴对象限定在本省户籍的低保、低收入、就业年龄段无业无固定收入持证残疾人和16岁以下残疾儿童、16岁以上持证残疾学生5类人群;安徽将补贴对象限定在本省户籍,持证的低保对象、特困残疾人、低保边缘家庭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支出型困难家庭、其他低收入残疾人,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新入学残疾大学生7类人群;山东、湖北将补贴对象限定在本省户籍的持证残疾人;河南将补贴对象限定本省户籍的7岁以上持证残疾人;湖南将补贴对象限定在本省户籍的持证或持诊断证明的残疾人;四川将补贴对象限定在本省户籍的符合规定的残疾儿童和低收入人口家庭的持证残疾人。除上述7个省,其余地区均将补贴对象定为当地持证残疾人和符合规定的残疾儿童,其中,江西将持居住证的残疾人纳入补贴对象,河北、内蒙古均将在本省高校就读的残疾学生纳入补贴对象,海南、西藏分别将未持证残疾老年人、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纳入补贴对象。
在补贴内容方面,各地将残疾人急需的基本型辅助器具作为主要补贴内容,除内蒙古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制定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目录,产品基本涵盖视力、听力、言语、肢体、精神、智力等各类别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各地补贴目录内包含的辅助器具种类不一,少的有30余种,多的可达190余种。
在补贴标准方面,各地主要依据辅助器具产品类别、家庭经济状况、残疾程度等确定补贴标准。天津、山西、吉林、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补贴目录内所有辅助器具,在补贴标准内给予所有补贴对象全额补贴。北京、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甘肃、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补贴目录内所有辅助器具,在补贴标准内给予低收入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或残疾儿童等特殊(优先/重点)补贴对象全额补贴,其他补贴对象给予不同比例补贴。河北、辽宁、陕西、宁夏4个省(区)对补贴目录内部分辅助器具,在补贴标准内给予所有补贴对象全额补贴,补贴目录内其他辅助器具给予不同比例补贴。海南省对补贴目录内所有辅助器具,持证残疾人及残疾儿童给予全额补贴,未持证残疾老人最高300元的补贴。
在补贴方式方面,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宁夏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取实物补助方式,直接给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产品,有利于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辅助器具产品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使更多残疾人受益。北京、福建、江西、海南、陕西5省(市)采取货币补助方式,有利于方便残疾人从市场渠道自主选择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河北、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河南、重庆、贵州、甘肃、新疆10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取“实物补助+货币补助”方式,兼顾满足残疾人通用型、基本型产品的需求与个性化需要。
在服务流程及方式上,各地将服务流程明确为申请、评估、审核、适配、结算。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陕西等地搭建了“互联网+”辅助器具服务平台,实现了残疾人网上申请、在线选购、实时补贴等“一站式”服务。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