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声者“发声”,他们架起一座“桥”
当主播小七接到公司称其违约要进行处罚的通知时,她第一时间想到找人咨询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错。不过,她找的是她的手语老师王建民,而不是律师。因为,作为一名听障人士,解决沟通障碍才是维权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对于很多听障人士来说,走起来并不容易。
见过太多听障人士因为难以逾越的沟通障碍而导致的维权难,69岁的退休手语老师王建民决定在听障人士与法律工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桥”。他的想法得到了不少法律工作者的支持,截至目前,青岛已有6家律所或法律援助中心加入其中,与王建民联手设立听障人士法律援助站点,为无声者“发声”。
而在更大的范围,让无声者在司法场景下被“看见”、被“听见”的无障碍环境,正在多方努力下向好改变。
沟通太难“有苦说不出”
两个月前,久未联系的小七在微信上找到了在青岛市中心聋校上学时的手语老师王建民。视频电话中,她焦急地打着手语,描述着自己遇到的难题。原来,小七刚到杭州一家公司做直播带货不久,在没跟公司提前打招呼的情况下,参与了朋友的一场直播活动,被公司告知其违反规定,要罚她1.2万元。
“我就是去给朋友捧了个场,一分钱没收,该不该交这个钱?我也拿不出这么多钱交罚款,我该怎么办呢老师?”小七紧张无措。王建民立马帮其联系了一名律师,并从中进行手语翻译,事情最终得以妥善解决。
小七坦承,由于沟通障碍“有苦说不出”,在他们圈子里,遇到困难大家通常会第一个想到找王建民帮忙,“因为王老师懂我们,懂我们才能帮到我们。”
已近古稀之年的王建民,从事听障人士手语教育事业已有50个年头,退休后也一直从事听障人士的公益帮扶事业。这么多年来,他遇到太多类似的场景。去年,多名听障人士受人蛊惑,刷信用卡买手机。结果信用卡刷了,对方却拿着手机跑路了。听障人士们手机没见着,却还要继续还着信用卡贷款。他们联系上王建民,请他帮忙想办法。
那些在大多数健全人看来很容易识破的骗局,却让很多听障人士轻易就落入其中。究其原因,王建民认为,“听障人士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信息相对闭塞,会很容易相信人,往往遇到诈骗的概率更大。再加上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等问题,导致别人侵犯了自己的权利,都不知道该怎么维权,甚至自己侵犯了别人的权利也不自知。”
重重叠叠的沟通障碍,高昂的沟通成本,让大多数听障人士面对棘手问题时,无法发出内心的声音,无法捍卫合法权益。但是,种种难点背后,他们的法律援助需求量却并不少。单王建民一年时间遇到的,就“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去年年底,听障人网约车司机小高,与别人发生剐蹭,因既接收不到周围人的信息,别人也不懂他所表达的意思,只能自己掏钱和解。但他总觉得吃了亏,事后也找到王建民求助;还有听障人在网上轻信骗子的花言巧语,东拼西凑拿出30万元去投资,幻想收获高回报,结果落入诈骗陷阱……
“我身边太多听障人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会不知所措,干着急、苦恼、无法沟通,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王建民说,由于听障人士在沟通交流尤其是语音信息获取上存在着几乎难以逾越的困难,一旦听障人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很难第一时间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保护力量的介入。
合力为无声者“发声”
残疾人使用法律武器,为何这么难?怎样才能帮他们顺利走出第一步?王建民一直在琢磨。终于,在去年年底,他找到了出口。
当时,山东运策律师事务所律师纪颖颖代理了一桩继承纠纷案,庭审时需要当事人的老母亲出庭作证,而这位老人是一名听障人。代理过很多次公检法手语翻译的王建民,被邀请出庭做翻译人。
庭审现场,法官对老人发问时,王建民会一边口述一边比划,让双方都能听懂。纪颖颖发现,王建民经验丰富,总是能抓住“要点”。比如老人听不懂专业的词句时,王建民转述成通俗的话来询问时,从不会跑题,“句句在点上”。而她之前曾接触过的手语翻译,因为没有接触过案件,只是单纯就翻译而翻译,往往是听障人比划了很久,翻译最后就总结成了一句话,而这句话恰恰是无用的话。
庭审结束后,纪颖颖和王建民闲聊起来。恰好,一方需要专业的手语翻译,一方希望能为听障人士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两人当即一拍即合,决定在纪颖颖所在的律所设立“听障人士法律援助站”。听障人士遇到法律纠纷时,由王建民义务担任手语翻译,律师免费提供法律咨询。
“听障人士法律援助站”成立不到一个月,纪颖颖就接待了两次法律咨询,求助人分别来自青岛和潍坊,且均与诈骗有关。这让她意识到,原来一年也遇不到一回,不是听障人群的法律需求少,而是他们未被“看见”“听见”。
按照王建民最初的设想,能有三四个律所参与进来,满足一些听障人士的法律咨询需求,就是不错的结果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不少法律工作者的认可。
山东中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副主任吴东玲自2008年正式执业以来,仅有3次与听障人的业务接触。对她而言,最大的感触是代理听障人案件比普通案件更麻烦,不光时间上多出至少一倍外,沟通稍有偏差,就会对案件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有很多律师想去帮助听障弱势群体,但苦于沟通障碍,有心无力。
山东青大泽汇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兴凯也深有体会。去年,他为一名被工厂无理克扣工资的女工提供法律援助时,只能全程打字交流。由于对方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很多法律概念无法理解,沟通起来很不顺畅。最后,经同行引荐,他请来王建民帮忙翻译。从劳动仲裁,到一审、二审,王建民全程担任翻译,协助孙兴凯成功帮该名女工打赢官司,获得3万元赔偿金。
在吴东玲和孙兴凯的分别推动下,去年12月份、今年1月,山东中苑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中伦文德(青岛)律师事务所以及山东青大泽汇律师事务所均设立了听障人士法律咨询站,致力于为听障人士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无障碍需求被“听见”
响应还在继续。
1月29日,市南区法律援助手语驿站在青岛市市南区法律援助中心挂牌成立。在该中心的法律援助窗口旁,立着一块巨大的显示屏,这是专为听障人士准备的随时进行手语翻译的远程视频连线设备。遇到听障人群临时来到服务窗口求助的情况,工作人员可以现场第一时间与王建民、律师等通过这一设备进行多方视频连线,解答法律咨询。
截至目前,在青岛已有5家律所以及1家法律援助中心设立了听障人士法律援助站点。
在听障人士的普法讲座、年会以及相关的交流群里,王建民向大家传达了这一好消息。在掌声和接龙般的点赞中,就有人第一时间找到王建民表示想要去咨询相关问题。
“这个对大家的帮助太大了,我们太需要了。”听障人士崔卫民特别激动,在生活中他也遇到过纠纷,以前的解决办法大都是自认倒霉,不愿意去麻烦别人帮忙。有了这一桥梁,给了他大胆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底气。
事实上,在更大的范围内,为“沉默的少数”发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一直被关注并持续推进。
去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其中,信息无障碍是无障碍环境中的重要一部分。“积极提供残疾人法律服务正是提升信息无障碍的表现。”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孔军强认为,信息无障碍在司法场景的需求尤为迫切,是维护听力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需求。
近年来,他也一直在关注司法场景下的信息无障碍。去年,在他主持的一项课题中,专门对中国听力残疾人信息无障碍迫切需求场景进行了研究。在调查的2423位听力残疾人中,75%以上的听力残疾人在过往与公安机关、法院工作人员以及律师交流的过程中遇到过因听力障碍产生的交流困难问题。
“这就凸显了翻译的重要性。”孔军强说,让残疾人融入社会,不仅需要像更多的“王建民”主动伸出手,也需要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不断提升。对于听障群体的不同需求,近年来,他一直呼吁在司法场景下使用手语翻译与同步字幕。这与他在前述的调查中,63%的听力残疾人想法一致。他们认为,在司法场景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提供无障碍实时字幕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沟通和交流体验,对保障听力残疾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他们的呼吁,已经有了结果。在今年1月山东省两会期间,孔军强在分组讨论时,提出了司法场景下信息无障碍建设等建议,令他感动的是,第二天就收到了省高院对其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也联合出台《关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的十条意见》,其中要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应当按照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进行必要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人民法院建设专门的无障碍法庭、无障碍调解室。同时,在诉讼服务场所为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提供语音、大字、同步字幕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
改变还在持续发生。随着服务人数的增多,意味着王建民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光靠一名手语翻译的力量显然不够。去年年底,几家律所的律师专程找到王建民,想要跟他学习手语。但由于律师的日常工作繁忙,学习进展较为缓慢。不过,王建民并不气馁,“慢慢来,只要走出第一步,就有第二步。”当下,他正在为一所高校的100多名大学生进行公益手语教学,他相信,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在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间,架起无数座“桥”。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