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二)丨外骨骼“机器人+”应用正步入现实

飞速发展的科技,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创新、突破与变革,为科技助残领域注入了无限活力。科技产品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够温暖人心、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有力支撑。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推出“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系列报道,让我们在这个专题里,一同探索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助残的美妙结合,领略科技带来的希望与美好,感受走进现实的“未来”。



来自上海的姜爷爷

7年前因颈椎问题做了手术

术后一直行动不便

2024年

姜爷爷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尝试使用了“外骨骼机器人”

1715331737107107.gif

“本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

穿着外骨骼机器人的姜爷爷

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说道。

 “希望通过这个机器人,帮助我重新站起来。”

image.png


姜爷爷用的外骨骼机器人

是针对下肢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器材,

主要帮助因中枢神经损伤

造成的下肢步行功能障碍,

因脊髓损伤造成的

截瘫、四肢瘫

因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

造成的下肢运动功能减退或障碍等患者

为患者提供身体支撑、保护和助力。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

通过不断重复的步态训练,

建立行走模式并有效锻炼相关关节和肌肉,

刺激其功能逐步恢复。

001.png

2023年初,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研发外骨骼机器人技术,

赋能人机共融类场景转型升级。

打造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平台,

积极推进外骨骼“机器人+”应用,

为不同场景的客户提供全面的柔性化、人机协作解决方案,

外骨骼“机器人+”应用

改变了传统康复治疗中,

由康复治疗师对患者“一对一”康复训练,

带来的人手有限、缺乏评价训练参数

和康复效果关系的客观数据等不良因素。

外骨骼机器人的引入,

为患者个性化训练提供了更为优化的方案,

增加了康复训练的趣味性,

可大幅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和精准性。

相比传统的康复训练设备,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通过调节训练模式,

帮助患者从被动、助动、

主动的起坐训练到步行训练,

让患者真实性地完成动作,

从而在增强其康复的自信心

同时逐步增强躯干及下肢的肌肉力量。

image.png


外骨骼“机器人+”应用

来自上海杨浦的

外骨骼机器人傲鲨智能

在一年一度的全球科技盛会

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

(CES 2024)亮相。

1715331853198890.gif

这款型号为“BES-HV”的腰部外骨骼机器人

包含腰部控制系统、

下肢控制系统和总控集成系统组成,

为用户的大腿与腰部进行智能化电助力。

产品自研了运动控制卡与配套驱动单元。

为企业重体力岗位,

减轻工人劳动负担50%以上,

减少工人流失,

提升生产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image.png


康复机器人系统

是智能医学发展的成果之一,

能够替代某些康复治疗过程中

重复枯燥的人力劳动,

使康复训练方案更加精准和丰富,

同时可有效整合新兴的辅助技术用于临床康复。


编辑:李桃红 校审:罗灿

初审:李忠明 终审:刘翼